“面对这样的学生,我感到无能为力。”她说。
普遍存在的“挫败感”
对此,有辅导员在受访时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他们的“圈子”里流传一句话——每名辅导员都会碰到几名学生,你无法“搞定”他、无法与他沟通,你做的任何工作都是徒劳的。
“学困生”帮扶是谁的事?
相较于辅导员(班主任)的单打独斗,这种模式需要调动的校内资源和耗费的人力成本也要大得多,因此类似的探索在国内高校并未全面铺开。不过在詹逸思看来,“高校的资源,首先就应该聚焦学生成长而有效整合”。
读大学还要“叫家长”?
“与家长沟通的目的不在于‘告状’,而是双方联合为学生提供帮助。在这方面,我们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。”邵广说。
“流动”才是最大善意?
辅导员本科生退学“掌”握科技鲜闻 (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)